淄博市5个安全生产专项督查组分赴区县!
为深刻汲取近期事故教训,扎实做好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推动《淄博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取得实效,日前,淄博市安全生产委办公室制定《对区县开展安全生产委专项督查工作方案》,从即日起至9月30日,派出5个专项督查组分赴淄博各区县,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工作。
此次督查对象为淄博各区县安全生产委,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安全生产委。督查采取听取汇报、调阅检查资料、个别谈话、督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等方式,重点督查各区县关于《淄博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动员部署、排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隐患排查整治落实情况,国庆、中秋期间重大节假日安全生产工作部署情况,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其它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
督查期间,各督查工作组将深入行业部门并延伸至管理企业,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和问题,建立督查台账和问题清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剖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实行立查立改。对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安全生产委办公室报告,由市安全生产委办公室研究处理。淄博市安全生产委办公室对督查情况、被督查区县整改情况进行通报,并适时组织“回头看”,对整改情况进行摸底了解。督查结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烟台开展节前安全生产集中检查
为进一步落实《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烟台市应急管理局节前组织开展重点时期安全生产集中检查活动。近日,记者跟随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工作人员来到招远市,对危化品企业进行执法检查。
在烟台宁远药业有限公司,专家和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的检查人员更换专业的防爆装备后进入企业的合成车间,车间内有4台正在运行的常压反应釜。之所以把检查的重点放到合成车间,主要是因为这里属于企业内部防火防爆的重点区域,对日常管理的要求极高,存在安全隐患的话危害巨大。
危化品企业因为危险系数大,都需要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为的就是救援人员能够在充满浓烟、毒气、蒸汽或缺氧的恶劣环境下安全地进行灭火、抢险救灾和救护工作。在合成车间,检查人员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实地操作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除了这些隐患需要整改外,专家肯定了车间内良好的整体设计和设备设施。集中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排查这些容易被企业忽视的细节和隐患,目前危化品企业的生产现状是非常重视显著且危害性大的隐患,但是对细节把握不严。在另外一家企业,招远市招金金合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和检查人员最先检查了企业的应急器材室,结果发现设备配置齐全,但没有值班人员。
几分钟后,值班人员到达现场,检查人员要求该工作人员按流程操作正压式呼吸器。(镜头过)然而企业工作人员的操作并不合规,流畅程度也不达标。检查人员介绍说,这套设备是在应急情况下救援人员进入现场的唯一救生设备,作为救援的第一梯队,企业应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专家对其他重点车间和部位查看过后表示,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硫酸制造,日常涉及危险隐患的因素比较多,除了应急设备使用不熟练之外,企业安全管理方面总体过关。此次集中检查共抽查了招远市的6家企业,目前首轮检查已形成问题清单。
落实好安全责任,把好安全生产关,这是企业必须做到的。后续,烟台市应急管理局将扩大检查范围,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并不定期对之前发现隐患的企业进行复查,将安全隐患根除在萌芽状态,有力遏制一般事故,坚决守住不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底线。
日照市“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活动正式启动
为落实《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确保国庆和中秋“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9月22日—10月18日,日照市应急管理局结合全省安全隐患拉网式大检查专项行动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节”期间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活动。
此次异地执法检查,日照市共成立6个检查组,聚焦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铝加工(深井铸造)、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涉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集中执法检查活动共分两部分,一是省“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三个行业,由区县自行组织,其他四个行业领域企业,实行日照市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
本次检查采用查阅档案资料、现场检(勘)查、人员询问、应知应会考核、现场演练(示)等多种方法,严格按照《山东省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工作规范》三位一体执法模式要求,采用“说理式”“解剖式”等柔性执法方式,确保检查结论可靠、无异议。
为确保检查取得实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各区县将督促企业积极整改,建立整改档案,形成工作闭环。对拟立案处罚企业,及时履行行政处罚程序,按规定要求对行政处罚信息进行公示。日照应急管理局将在检查后对异地执法检查情况和各行业检查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通报,企业自查整改完成后,日照应急管理局将组织随机抽查企业通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督导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确保异地执法检查效能。
来源:山东各地应急管理局
编辑: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新媒体中心李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