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一段话冲上热搜:“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既有分数,也能赢得未来大考,是否是一道无解之题?
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他们纷纷表示,该题有解。
关键在走出一条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一流育人质量是全面培养体系的核心
上会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欢在集团党委会议上,与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集团“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完善、推进和实施的事宜。
“今年,我的一个提案是在中小学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王欢介绍,年,史家教育集团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单位,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这一领导体制的巨大力量”。
学校成立集团党委,“确定整体方向和目标”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团党委下,增设党建中心与德育和思政中心,中心主任同时出任集团党委委员。成立学校党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部下沉到学科、年级组。
随着改革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培养人的落脚点,都聚焦到为党的事业培养后继接班人的高度上。”王欢说,学校最大的变化,是大家开展工作时的站位不一样了,而且达成了高度共识。这里面,“党的领导起着重要的凝聚、引导作用”。
下一步,史家教育集团将建立家校社党支部,以“推动家庭教育也进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体系”。
“十四五”时期,教育将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党育人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立场不能偏,将成为“高质量教育”的首要标准。
同时,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对培养一批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黄艳调研发现,目前育人方式还存一些瓶颈,如“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创新土壤不够肥沃,广泛阅读、科普实验、社会参与等不够深入”。
说到底,是传统的大规模培养与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张力。
“面向每一个,培养这一个”成为时代的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是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扎实推进高水平因材施教。学校取消了课间铃声,“因为各个班、各个年级、不同学科的上下课时间都不一样。”刘希娅说,针对学科特色和学生成长特点,学校对课程实施进行重新规划,同时采用上午行政班授课、下午全校学生按兴趣和特长选课走班的形式。
“课程的个性化实施,很好回应了师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刘希娅高兴的是,校园生活不再“大一统”,孩子更加放松从容。有分析表明,学习时越放松,越能主动投入。没有了外部铃声的提醒,孩子也逐渐养成自律的品质:在谢家湾小学,到处都能看见时钟,每个孩子都需要自己去掌握时间、理解时间,学会管理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务。
谈及改革的初衷,刘希娅归结为对“高质量教育的探索”,因为“高质量教育指向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个性化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创造力”。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用一句话做了很好的概括:“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差距,而是要当作价值。”
相对于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是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补上的另一块短板。
从去年开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集团开展了“程开甲少年科学院创新人才行动”。“”有两个含义:一是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要完成个实践项目;二是一年天,天天有行动,周周有实践。
全国模范教师、集团总校长薛法根说:“我们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少补习多实践。”现在,盛泽的课后作业不是刷题,而是学生和家长一道,完成行动中各式各样的科学小实验、社会小实践、运动小游戏、生活小创意或艺术小作品。看到孩子们迸发出的创造激情和活力,薛法根感到由衷的欣喜:“实践出真知,实践育真人!”好的实践教育,会在孩子心里埋下三颗种子,“好奇心、求知力和想象力”。
在河南,郑州艾瑞德教育集团总校长李建华顶住各方压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年6月,他带着六年级毕业生,翻越河南境内海拔最高的亚武山,并在山中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小学六年,我们的学生会去野外露营、寻访古城、翻越高山、蹚过大河。”李建华感慨地说,“教育要把世界作为课堂,引山水入胸膛。我们不带孩子去观世界,怎么能培养好他的世界观?”
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还要改变“弱体、抑美、缺劳”的状况。年,相关重磅文件先后出台。这让开展了多年劳动教育的李建华觉得:“找到了教育的光明和大道,自己做的时候不再孤单,腰杆更直了,气更足了。”
针对劳动教育的碎片化、无体系,李建华着手探索“四园联动机制”,力图打通校园、田园、家园和社园,构建劳动教育的独特场域。他认为,“劳动教育对场域的要求很高。这是劳动教育的独特之处”。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强调,“劳动教育应该以课程的形态落下来”。东北师大附中建立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劳动课程体系,其中,校园扫雪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有人曾质疑:“一台小型扫雪机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学生做?”但最后,大家决定不买。为什么?“是因为想给学生留一块体力劳动的真实空间。半小时内,多名学生奋力把操场清理出来。当他们从楼上往下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到劳动的崇高,这不是简单灌输能达到的。”
邵志豪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也是一次制度自信教育——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成就,是千千万万劳动者齐心协力创造出来的。这门课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的制度优势。我们要善于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
从国家政策到学校行动,处处可以看到基层的创新和探索。
史家教育集团为每个“小胖墩”单独建立个性化体质提升档案,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开“处方”;山东省烟台市推行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假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校内外一体化设计,把学校美育实施情况纳入全市各级各部门政绩考核和学校校长工作考核,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
朝向未来,邵志豪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们要把一流的育人质量作为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的核心任务。”
形成一种有历史感、人文性和全局意识的学校发展观
所有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都要在学校这个平台予以落地和受到检验。
年9月,在“十四五”即将启程的重要时刻,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学校“简政放权、依法赋能”。在实践层面又该如何落实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持续推进“两自一包”改革。概括来说,就是12个字:“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学校发展规划权、教育教学管理权、课程设置开发权、教职工聘任权、中层干部选聘权、学校经费支配权等6项权力下放给学校。
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陈兵解释,“两自一包”的核心是“共同治理”。“我们放权,不是放给校长,而是放给学校。所有教师都能参与这些权力的行使。”比如,在教师招聘和岗位设置上,教师共同商量岗位设置,共同制定岗位标准、薪酬待遇和考核办法。经费使用上,实行“全员预算”,所有教师根据岗位需要参与学校预算,提出预算申请,报学校专家组审核、教代会通过后,由教师或团队支配使用。
“通过共同治理,教师主体地位更加明确,肯干事,愿干事,这是‘两自一包’改革学校的共通特点。”陈兵说,学校有活力,首先要求人有活力,“要让教师真正成为办学治校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黄艳从治理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是终端,制度是前置。要让教师工作态度积极、工作热情高涨,就需要好的制度、机制保障。”
在刘希娅看来,“好的制度和机制一定是人文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她所在的重庆谢家湾小学,做教师评价时,尽量减少量化指标,而是采用一种“对话式的述评性评价”。“期末或是平时,我们会坐下来和教师一对一谈话。有哪些优势,需要我们后续提供什么平台;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我们特别看重教师自评,再用商量的态度对教师进行总体评价,目的是促进他的发展。而且主题很鲜明,就是他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不看考试分数和成绩。”
教师队伍建设上,谢家湾小学虽然有计划性,但更强调动态的调整。刘希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全校干部竞聘结束,一位体育老师突然提出,自己想做中层干部。好,学校立即为他安排岗位。过了几个月,他发现自己在信息管理上有特长,于是学校让他另外担任了信息中心的副主任。现在他在新岗位做得风生水起。
“在我们学校,中层干部、校级干部是随时可以轮岗的。因为,我觉得在价值取向高度认同的前提下,要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也要让每个人找到自我发展的意义和乐趣。”
对办学治校来说,制度和机制很重要,但文化的“软力量”也不容小觑。李建华将之称为“管理的暗物质”。
来艾瑞德学校参观的人总会说,感觉这所学校是沸腾的,每个人都带着爱,发着光,踩着风火轮一样在校园奔跑。特别是全部名教师都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