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芝罘区人民政府区长宋军委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艳汤淼烟台报道
9月8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芝罘区专场——锚定“一核突破”战略目标,全面打造“最生态、最宜居、最便利”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芝罘区人民政府区长宋军委介绍芝罘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
“芝罘上下锚定‘一核突破’战略目标,抢抓‘1+’工作体系和‘1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重大历史机遇,以城市更新率先突破,带动芝罘全域蝶变。”会上,宋军委介绍,芝罘区经济基础持续巩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上半年,列入市级重点调度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排名全市前3,其中,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稳居全市第1;外贸进出口.8亿元,同比增长32.1%;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41.5%,超出市级引导性目标29.5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2;建筑业总产值.57亿元,位居全市第1;商品房网签备案面积45.58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2;房地产业开发投资74.26亿元,位居全市第2。
乘势而上提升发展能级城市更新取得新突破
烟台是全国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芝罘区作为全市“一核突破”的承载地、城市更新的主战场,打好城市更新主动仗,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为此,芝罘区聚焦北部滨海黄金海岸带、夹河东岸生态景观带和老城区“两带一核”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征迁、招引、融资“四同步”,形成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持续优化。
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与中规院合作成立城市更新研究院,完成包括顶层规划、片区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在内的36项规划成果,其中27项已落地实施。
坚持高标准招引项目,举办城市更新首批项目推介会暨金融合作集中签约仪式,首批推介3大类、15个总投资亿元城市更新项目;抢抓国家新一轮大基建契机,集中包装52个、总投资.6亿元债券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
坚持高质量保障资金,与国开行等18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融资授信规模达亿元,注册成立亿元城市更新基金,首期落地50亿元;区财金集团发行年第二期债券20亿元,创下全国县级平台公司同期限、同债种利率最低记录。
提档升级激发产业活力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突出“实”字抓产业,19个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其中,注册资本亿元的国电投清洁能源研发中心落户海上世界,是芝罘区历史上落户单体最大的项目,也是全市上半年四个百亿级招引落户项目之一。
突出“快”字建项目,建立“战区主战、部门协战,区街一体、融入下沉”决战机制和全要素保障机制,由区级领导任战区指挥长,带头打硬仗、攻山头。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的81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全速推进,带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截至目前,1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54.5亿元,投资完成率超过85%。
突出“优”字强园区,按照“五好园区”标准,大力实施只楚、卧龙2个省级园区提升行动,围绕数字数据、信息技术等都市工业,强化项目招引、延伸产业链条,其中,抖音集团AI数据服务生态产业园项目,带动近名大学生就业,自3月份至今实现产值1.2亿元。
突出“惠”字优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激发市场活力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累计走访企业余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余个。注重人才引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域布局”,启动深蓝国际人才交流中心、蔚蓝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目前已拥有人才公寓2余套,超前超量完成市级“三年归集套人才公寓”目标任务,以“安居”带动“乐业”,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余人。
建管并举改善城市品质城市管理取得新突破
芝罘区是展现烟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是芝罘区的工作目标。
创新机制促长效。针对芝罘老城区人口多、背街小巷多、老旧小区多的“三多”问题,发挥区属国企支撑保障作用,蹚出突破提升新路子。创新采用“三班制、两清运、双保障”垃圾收转运模式,实行垃圾桶网格化包保责任制,全力保障垃圾“随满随清”;深入实施背街小巷环卫园林体制改革,按照“一把扫帚扫到底”原则,组织区属国企全面接管全区街巷环卫保洁、社区绿地养护,辖区内环卫保洁质量不断提升。
加强投入补短板。在去年已投入20亿元开展道路大修、排水设施、河道水体整治的基础上,今年又规划3年30-50亿元投资,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管理短板;目前,已实施20条道路整修提升、完成80条主次干道绿化精细养护,建成12座一类公厕,道路设施、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方面实现较大提升。
聚焦重点强攻坚。全面开展违法建设治理、马路市场整治、广告牌匾围挡整治等“七大攻坚行动”,累计拆除各类违建处、95.78万平方米,整治违规户外广告近处,拆除围挡余处,城市形象面貌不断提升;投入5.1亿元,对21个小区、约2.56万户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由区属国企接手全区个无物业开放小区、多栋楼宇物业管理,惠及群众16.5万户。
倾心聚力办好为民实事民生福祉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小切口”实现“大民生”,聚焦教育、住房、停车等群众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