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烟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公路网整体运行功能,规范和统一国家公路网路线的命名和编号,提高公路网的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市公路部门总投资万元,对原普通国省道路网编号进行调整升级改造,将境内普通国省道由原来的27条调整为22条,预计6月底前全面完成编号调整工作。
试点率先行,原有设施充分再利用
去年9月份,我市国道、国道、省道和省道四条国省道就在全省率先“试点”,完成命名编号调整工作。
通过试点,市公路中心进一步优化了调整工作流程,整个过程将按照先调整百米桩、里程碑,再调整标志进行。该中心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标志、里程碑、百米桩,尽可能采用标志板更换或重新贴膜等方式,如确需拆除原标志结构的,将尽量回收利用。
“新、旧编号发生变化,里程碑无法利用的,我们全部重新进行更换,里程桩号变化不大的、百米桩没有损坏的,我们都尽量予以利用。到现在为止,我们利用原标志调整63块,新增(更换)标志89块,移位更换标志板(反光膜)38个,标志拆除套,更换里程碑56块、百米桩块,利用百米桩块,完成标志基础个,有效避免造成浪费。”市公路中心养护科副科长刘相龙介绍说。
据了解,该中心在减少市民出行影响、落实节约高效环保理念的基础上,为确保桩号体系调整衔接有效推进,先期委托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开展现场桩号布设工作,构建埋设桩号、理论桩号和统计桩号“三位一体”的桩号体系,采用RTK设备和全省放桩系统,精度达到厘米级。
科学又系统,确保工程优质加高效
市公路中心针对普通国省道进行命名编号调整工作,主要包括交通标志调整、里程桩号传递及相关数据的更新。市公路中心根据上级的工作安排,于年1月份中旬就已开始招标流程,3月24日正式开工,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普通国省道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计划6月底前全面完成。
此次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涉及范围广,市公路中心成立了工作小组,并要求每个基层单位成立项目办,负责调整工程具体项目管理、协调等工作。在编号发生变化的路段,考虑到司乘人员及沿线群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该中心积极做好“服务端”,在确认标志上增加“老标号”方法进行过渡,方便公众了解名称前后变化。3月12日邀请市交警等部门统一召开交通组织方案评审会议,安排好交通疏导工作,设置相关的安全设施,正确引导车辆通行,保证行车安全。
旧称换新名,编号调整便捷又贴心
据统计,年底,烟台市国省道通车里程为.3公里,年开始对国省道命名编制调整,年底调整后通车总里程为.9公里。此次命名编号调整实施阶段,将对部分原有国省道进行重新命名编号,不再继承原规划编号方案。
调整前,市公路中心所辖范围内国省干线公路共计27条,其中国道3条,省道24条,管养里程.8公里。路网编号调整后,烟台市境内普通国省道调整为22条。其中国道调整为5条,分别为G烟沪线、G威汕线、G丹东线、G文石线、G长莱线。省道调整为17条,分别为S威青线、S上泽线、S牟徐线、S莱乳线、S烟海线、S蓬黄线、S烟凤线、S龙青线、S朱诸线、S三城线、S俚李线、S烟招线、S海莱线、S小莱线、S烟栖线、S北南线、S夏土线。调整后,管养里程.1公里。
“由于此次普通国省干线大规模调整,道路编号及名称都有所变化,短期内可能对人民群众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调整后有利于形成技术先进、科学智能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满足公众出行服务需求,科学合理选择出行路线,更有利于营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公路中心总工程师李忠说。
公路部门也在此提醒,在国省道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后,市民出行前请留意线路变化,以免耽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