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2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童佳怡通讯员闫奇琪王俊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在持续推进绿化大造林的同时,健全完善长效保护机制,以提高森林防火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目标,建成了一套集智能预警、应急指挥、协同调度、资源保障等于一体的森林防火智慧化平台,实现应急管理科学高效调度、多队伍协同指挥,全面提高了全区森林防火智能化、规范化、专业化应用水平。
科学精准协同指挥
早晨8点,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季家街道的顾家围子山云雾缭绕。“报告指挥中心,我们现在到达了现场,正在使用单兵、布控球、无人机传输我们实战灭火演练现场画面”“收到,扑火战术、火场救援传输清晰,现场处置很有效”……在烟台市年度森林火灾应急拉动演练活动中,我区森林防火系统成为全场焦点。
据介绍,森林防火系统可以为全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提供信息接报、监测监控、指挥调度、融合通讯等功能支撑。“现在我们将原来传输渠道不相干的视频会议、移动单兵和APP等完成智能组会,在一个屏幕上将各方通讯资源打通连接,实现从一线救援处置、一线指挥调度,到后方指挥中心,以及各部门、单位之间的音视频同步,全区防灭火资源线上调度”应急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接入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服务,通过高分辨率红外和可见光扫描辐射仪,可对大面积范围进行短间隔时间的遥感监测,每30分钟可对黄渤海新区所有重点防护山林进行一次全方位扫描;通过无人机常备巡检,针对重点地区、人员无法到达的地区精准巡查,弥补红外热成像的覆盖率不足;最后,结合一线护林员、巡护员利用智慧应急APP和单兵等信息化设备的日常巡护,让火灾隐患无处遁形,防患于未“燃”。
打造森林防火“一张图”
“我们在充分利用我区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持续充实各领域森林防火数据资源,完善应用服务功能,细化防控微粒度,实现基础设施、物联感知设施、森林防火应急等资源的全部联通、接入,从而准确掌握支撑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的各类信息,满足森林防火相关各部门、单位对森林防灭火业务管理的需求,打造全区森林防火信息服务‘一张图’。”区应急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系统上标绘着全区80余个森林防火专属网格,对网格内涵盖的16座山林、个监控点、90余座蓄水池、40座森林防火水囊、17座护林房、7座瞭望哨、7支应急队伍基本信息。“在这张‘网’中,任何林区发生森林火灾,均能第一时间在系统上找到最近的基础设施、队伍、物资信息,极大地便捷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区应急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专业定制重点林区“一山一案”
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个原则,越精细、越全面才能达到在事故或灾害现场发挥作用这一基本目的。
“年初我们对全区的重点林区编制应急预案,突出体现危及周边险情、人员转移、后期处置等工作,各环节、各项职责均落实到个人,确保发生火灾时责任不缺位、扑救有序高效”区应急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山林和火灾隐患点的分布特点,我区统筹规划、科学精准划分了80个森林防火网格,实行网格责任到人,确保在应急指挥调度过程中各网格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指挥中心的调度。采用“定人、定位、定岗、定责、定时”五定应急管理责任制,将人、地、物、事、组织、知识进行有效关联,并将预案处置流程嵌入平台流转,全程线上指挥调度,实现事件接报、研判、报告、处置、评估全流程管理,全程留痕。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化解危机。信息技术赋能、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防灾减灾系统从被动“救灾”到智慧“防灾”,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安上了“天眼”。
责任编辑:赵峻生
审校: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