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22日讯(记者卢伟霞)五年来,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1.87%提高到52.07%;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亿元,是年的2.25倍;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顺利通过评估,跻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2日上午,烟台市“‘十三五’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发布会召开。烟台市科技局*组成员、副局长刘忠彦,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员、副县级干部高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范涛出席会议并介绍相关情况。
提升科技供给能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聚焦制造业强市、经略海洋、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烟台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余项市级科技项目攻关,推荐个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先后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6项、省级科技奖励项,在海上火箭发射、卫星电子原器件、C大飞机钛合金紧固件、石油开采装备关键部件、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动车组车体及护板、高档汽车轻量化、新药创制等“上天、下海、入地、交通、健康”前沿技术领域,贡献了烟台力量;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填补了国内空白,走在了世界前列。
坚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累计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名,成立17支科技扶贫服务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1项,全力服务决胜脱贫攻坚;坚持科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全省率先启动10项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医用超低阻回风装置等多项成果紧急用于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聚焦全市战略部署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集中资源向核心区域、重大平台、重要领域汇聚。全面加强区域协同创新,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创新举措纷纷落地、*策红利加速释放。各区市创新全面开花、各具特色,龙口进入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蓬莱、栖霞等地先后建成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农高区等特色园区17处,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八角湾中央创新区、蓝色智谷等科创高地拔地而起。
三大科创平台加快布局,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首批建设的四家实验室之一,并在全省率先揭牌;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正式签约。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山东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启动建设。
组织实施企业创新平台升级培育行动,新增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个,总数达到个。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了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迈百瑞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定制服务平台,助力医养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培育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实现量质双升
坚持把高企培育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创新型企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烟台市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二五”末的家,增加到年的家,年均增长28.6%,预计年底将突破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比去年增加家,约占全省1/6。
万华、玲珑轮胎、南山铝业等13家企业进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10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占全省1/5,居全省第2位;睿创微纳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烟台市在全省率先搭建“科技企业培育服务平台”,共同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策红利,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风险。年度,全市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0.52亿元,企业数和资金数同比增长49%和23%。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体系,培育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20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累计培育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2家。积极创新科技和金融服务模式,先后推出科信贷、成果贷业务,累计帮助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24亿,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坚持“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合作创新同步推进,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所高校院所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与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余场合作交流活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余项,先后与上海交大、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以及中科院过程所、兰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和合作共建了一批高端研发机构。
全面深化校地合作,组织在烟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对接交流系列活动50余次,实施校地合作攻关项目余项,合作共建了全省首家校地共建的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坚持深耕日韩、面向“一带一路”一线一路沿线国家,与俄罗斯、乌克兰、捷克以及欧美、日韩多个国际高校研所建立合作关系,深化开展技术、人才合作交流,“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生物创新中心”“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高端研发机构落户烟台,建成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先后举办美国硅谷创业者烟台行、中韩(烟台)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中国(烟台)海工装备国际研讨会、首届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等国际交流对接活动20余次,烟台创新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坚持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发展,围绕科技资金管理、成果处置收益等方面出台改革意见,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策,推出9条人才新*,部分*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极大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十三五”以来,烟台市先后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领*人才78人,其中,科技部推进计划17人;泰山产业领*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26人,科技创业类11人,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9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每年新增外国高层次人才余人,6名外国专家成功入选省*府“友谊奖”,获批省级以上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备案院士工作站26家。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领*、示范、智囊”作用,为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产业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成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了科技管理一站式服务。
持续优化整合科技计划布局,探索实行重大科技攻关“揭榜制”,出台简化市级财*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等“松绑+激励”措施,科研人员上报表格材料压减50%,千方百计激发“双创”活力。全面强化*策支持,先后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强有力的*策措施,推出了《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
通过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点击图片查看现场图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