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www.znlvye.com/百闻不如一见。
笔者虽自胶东乡村长大,但年纪相对较轻,儿时并未亲眼见过豆腐制作过程。豆子、豆渣、豆浆、豆皮、豆腐脑、豆腐这几种东西之间到底是何关系?心中长期懵然。即便曾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但听后也只是形成模模糊糊的概念,却难得其中要领。
而就在今天,机缘巧合之下,笔者跟朋友实地拜访了两位制作老式豆腐的手艺人(一对夫妻)。经现场参观,加之对方的耐心讲解,这才基本上解开了此前心中的一大疑惑。感慨之余,现将参观过程简单整理,与大家分享。
(▲马家庄村风光)
参观的具体地点,是在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的马家庄村。该村地处昆嵛山南麓,依山傍水,环境清新。当地制作豆腐的传统由来已久,据说早前几十年,许多人家都会此手艺。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此风气虽逐渐淡化,但在村里依然还有传承人。此次我们拜访的那对夫妻便是代表。
这对夫妻都已年过六旬,粗略一算,他们从上一代那里学会这门手艺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而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边务农,一边做豆腐贴补家用,将膝下两位女儿先后供上大学,乃至读硕,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子”。由于朋友已经提前联系,这道耗时的工序就赶在前面完成。我们早上到了之后,稍作寒暄,夫妻俩就从第二道工序直接开始了。
(▲提前泡好的黄豆)
第二道工序,是“磨豆子”。在生产队时期,这道工序主要是用“石磨”完成,或人推,或驴拉,所用的时间也不短。如今有了小型机器的帮助,效率则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这也是唯一用到机器的工序,其余环节则均为手工完成。
磨豆子之时,需同步添加清水。马家庄有一天然泉眼,清冽甘甜,村民家中之水,即从此泉引入。以泉水为配料,这也称得上马家庄豆腐的一大特色了。
(▲磨豆子的场景,锅里的就是原浆,下图是豆渣)
黄豆在经过磨制之后,就产生了一次原料分离。留在锅中的统称为“豆浆”(原浆,或称豆沫),而分离出去的就是豆渣了。豆渣虽带“渣”字,但并非无用,听说加以炒制,亦可制成美食。
接下来就是第三道工序,即“煮豆浆”。上面所说之“豆浆”为生汁和豆沫的混合物,需煮熟方可食用。经过进一步分离之后,煮熟的汁液即为成品豆浆,而密度较大的那一部分,则就是豆腐加工的中间品了。
(▲煮豆浆的场景,第二张图片就是成品豆浆)
第四道工序,为“点卤水”。分离出豆浆之后,制作人就把剩余的部分从锅里舀出,倒入大缸之中,间隔一定时间放入适量卤水,搅拌均匀之后静置。这道工序完成之后,缸内的物品其实就已经可以吃了,有人称之为“老豆腐”,有人称之为“豆花”,而在马家庄,制作者习惯称之为“豆腐脑”——虽然看起来可能跟市面上常见那种光滑的豆腐脑有些区别。
(▲点卤水及压豆腐的场景)
第五道工序,是“压豆腐”。要完成这道工序,通常需借助一种大口径的筐。这种筐是由植物藤条编织而成,内里铺上包袱,水可经过包袱和筐的缝隙渗出。制作人把筐架在锅上,将食材从缸里舀出,先手工挤压一番,待水大部分流出,再在筐上加以重物。如此再静置一段时间,掀开包袱,看到的就是成品豆腐。
(▲做好的豆腐)
以上就是马家庄村老式豆腐的大体制作过程(不专业、不详尽之处,还请各位朋友补充指正)。
在胶东乡村,类似的传统技艺应该还有不少,它们虽然在方法上各有差异,但都值得被记录下来。因为,其带给大家的,不仅是可口的食物,更是时代的记忆。(本文作者:耳左月)